搜索 我要问政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管出好收成 托起好光景

——合盛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为农服务探索

发布时间:2024-08-03 09:50:47 | 阅读:5665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图为合盛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

  7月26日,在省城尖草坪区杨家村,微风吹拂着浓密的玉米地。这片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由合盛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盛源”)托管种植。合盛源由太原市尖草坪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下简称“农资公司”)领办,负责人叫张建国。也是农资公司经理的他站在玉米地旁,感叹道:“今年玉米长势真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不为人知的是,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玉米地在两年前还是一片没人愿意种的地。杨家村的村民家里大多只有几亩地,一直以来依靠传统人力种植模式,收成难保证,收入难保障。
  “靠天吃饭,难啊!”杨家村村民赵俊新回忆道,“为了多赚点钱,不仅年轻人出去打工,连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民都不愿意种了,也出去打零工。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时候张经理来到村里谈合作,说想帮种村里的土地,一下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从无人问津的一隅,到孕育希望的沃土,合盛源在探索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这条路上走了7年。1982年出生的张建国,19岁就进入农资公司工作。从尖草坪区农资公司的普通职工到副经理,从柏板供销社主任再到农资公司的经理——正是这20多年来持续与农村、农民打交道的经历,坚定了他为农服务的初心,他也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前景。于是,2022年他带领着合作社开始了新的探索。
  “农民的地少,用什么良种、再怎么追肥,增收也有限。”张建国分析道,只有把土地“小块并大块,大块连成片”,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大规模经营,才能促进农业降本增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难题。他说:“近几年,供销系统改革在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上不断加码。2022年,合作社的控股股东由柏板供销社变更为农资公司的子公司绿源农资采供站,以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为主,逐渐形成了耕、种、管、收、加、储、销全程系列化生产服务。”
  西张村的村民范保德今年70岁,家里有20亩地,全托管给了合盛源,他一个劲儿夸道:“合作社好啊!他们帮我种地,人不下地,脚不沾泥,旱涝保收,每亩地有750元的收入,自己还能干点零工,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钱呢。”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项目、完善建设区级惠农服务中心和乡镇(村)惠农服务站、以“飞防+”一体化服务模式进行统防统治……在积极推进土地托管工作的过程中,当地供销系统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思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合盛源为农服务、助农增收。
  “以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意义重大。”太原市供销社合作指导科科长史红香说,“今年以来,太原市供销社政策、资金向基层倾斜,不断培育壮大服务主体,着力提升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全系统新增土地托管面积1万亩,新增土地服务面积45万亩次。”
  “我们的飞防服务是出了名的好。”合作社社员张酉自豪地说,“前段时间天旱,我们用无人机喷洒抗旱药,一天飞10个小时,喷洒面积达到了4000亩次。”据介绍,合作社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环保”为目标,围绕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为农业现代园、钢昕牧业、呼延村、马头水等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制定飞防方案,累计飞防服务面积3万余亩。
  去年,合盛源土地托管面积达4500亩(含半托管面积),其中托管玉米面积1300亩,产量为每亩2000斤(水分30,带玉米棒),亩均增产25%以上,产前种子和肥料成本平均每亩节约30%,平均亩产值1600元,实现销售200余万元。张建国说:“今后,我们还将以‘土地托管’为己任,以‘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水平,健全完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农业是大国之根基,是民生之保障。在传统农业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农业转型变革势在必行。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记者在采访中要寻找的答案。
  在农业现代化转型变革的实践中,扎根在农村的专业合作社社员最了解农民,推动农业发展也最有动力。合盛源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深刻洞悉农业农村发展的困境和需求,从最初简单的农资供应服务,到如今形成的全程系列化生产服务模式,他带领着合作社踏上了开拓探索的新征程。
  农业转型发展漫长艰巨,专业合作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困局之门。相信在未来,在全省各地专业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现代化转型之路将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高玮 文/图



责任编辑:张然

用户
纠错
客户端 扫码下载App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