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讯(记者侯津刚)“气候变化对节气是否会产生影响?”“如何从文化遗产角度宣传气候变化?”......5月15日,在陶寺遗址,一场探寻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关系的科普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当天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绿色低碳 美丽中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举办了一系列富有本地特色宣传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在临汾市陶寺遗址举办的“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活动,有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宣教人员、志愿者和公众代表共同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讲述了陶寺遗址的历史价值以及与气候因素的联系。“古人利用观测台划分了二十个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则在生活习俗方面不断适应和应对气候的变迁”专家介绍道。
为推动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联合发布《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形成部门联动合力,用坚定的低碳行动,扛起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宣言从深化科学认知、参与保护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及时报告安全隐患、传播保护理念、支持保护工作等六个方面呼吁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远影响,呼吁社会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共同守护文明的璀璨结晶,用气候行动和文化力量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当天,中小学生志愿者们在鹳雀楼、晋祠、应县木塔等山西省知名文化遗产代表地举办诗朗诵、宣言朗诵、气候变化知识科普等活动。活动现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学生们热情洋溢地朗诵与这些文化遗产相关的经典诗词,专家们详细地给学生们讲述气候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对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希望培养更多的低碳传播使者,让更多人关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期间,我省各地还通过发布“共建美丽山西 共享美好生活”倡议书,制作低碳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呼吁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责任编辑: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