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要问政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我省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推动构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5-13 10:22:11 | 阅读:797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图①:太原市财贸学校学生在太原解放纪念馆开展红色志愿讲解活动。要佳 李妍摄

图②:游客在长治市黎城县冀南银行旧址参观学习。要佳 李剑力摄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山西,革命文物如繁星点点,遍布全省,一砖一石都镌刻着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革命印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据统计,我省红色文化遗址有3400余处,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767件(套)。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推动我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激活”红色资源走出红绿融合“新路子”

  初夏时节的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店子底村,草色青葱翠绿,花香馥郁,万物并秀,正值“五一”假期,旅客们纷至沓来。回溯70多年前,这里曾是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也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村”。时光流转,如今的店子底村,村民们依靠着支前纪念馆、红色讲堂、支前市场等红色旅游资源,成功地吃上了“旅游饭”。
  红色是革命的脉搏,红色是村庄的底色,红色是振兴的力量。曾经的店子底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没人、没钱、没产业,老百姓出行、吃水、用电都成问题。2009年,店子底村党支部开始在保护革命遗迹、讲好支前故事上做文章。修缮支前遗址、新建支前广场、编排支前教育课程……在红色资源的“加持”下,店子底村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县级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太原市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太原市一张独具特色的“红色名片”。
  “为了进一步利用红色资源,我们精心打造了一个以‘游支前村、观支前馆、走支前路、上支前课、吃支前饭、体支前情’为主题的支前‘红色游’项目。”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狗栓介绍,“这个项目是我们村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重要尝试,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目前已接待游客参观学习超十万人次。通过‘红色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店子底村的红色历史,传承和弘扬支前精神,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店子底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孔双喜家中经营着10亩农田、3亩苹果园,还拥有一个大棚,平时忙于农活,辛勤劳作。旅游季节,孔双喜便会带着自家种植的土特产,前往集市摆摊售卖。“靠着村里的红色资源,我家还开了个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双喜笑着说道。
  如今的店子底村人气兴旺、产业发展、百姓富足,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旅游公路,家家有自来水、户户通了电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变,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深化“馆校合作”深挖红色文化天然“教科书”

  “请诸位驻足,眼前展示的是革命烈士齐平与周竞夫妇的遗像。他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革命伴侣,共同谱写了革命史上的动人篇章。在这些静态的影像背后,夫妻二人曾在太原情报站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在太原解放纪念馆内,太原市财贸学校的学生们佩戴扩音器,热情洋溢地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解。
  为了充分发挥纪念馆红色资源主阵地功能,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近年来,太原解放纪念馆与太原市财贸学校、太原市杏花岭小学、晋中信息学院等签署“馆校合作”协议,与多家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模式。
  “讲解的语气应该如何把握?节奏如何掌控?动作的规范度如何体现?我们通过典型示范、实践练习和互动引导等方式,重点对讲解员的基本素养和讲解技巧进行了细致地讲授。”太原解放纪念馆副主任李妍告诉记者,自“馆校合作”开展以来,每逢参观高峰,太原市财贸学校“风华讲解团”的志愿讲解员“轮番上阵”,不仅缓解了纪念馆的接待压力、扩充了讲解员队伍,更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优良传统、讲述革命故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色文化是天然的“教科书”。“推动‘馆校合作’,不仅要引进来学,更要主动走出去宣,让红色文化走向校园、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灵,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太原解放纪念馆主任贺旭锋介绍,纪念馆将“红色课堂”送进学校,通过讲解员们真挚深情的讲述,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设计成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从而加强了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推动形式和内容创新,太原解放纪念馆打造观众满意的高质量展陈。“自2020年起,纪念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特别添加了‘VR展馆’模块。观众通过智能手机,便可以自由地探索纪念馆的各个角落,详细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盛宴。”贺旭锋说。

率先出台保护利用条例用好红色基因库

  每日晨曦初露,79岁的赵乃堂便会出现在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烈士陵园,巡查墓碑、打扫落叶、清理碎石,为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带来一份宁静与整洁。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是土生土长的黎城人,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述黄崖洞保卫战的故事,我的父亲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他在黄崖洞保卫战期间为八路军运送粮食、打扫战场。”赵乃堂是长治市黎城县西井镇岩头岭村村民,耳濡目染下,他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受触动。当黄崖洞烈士陵园需要看护人时,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这里,一守就是33年。
  长治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长治市先后出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把红色文物保护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安排专项资金数千万元,用于革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省有红色文化遗址3400余处。面对红色文化遗址点多面广、保护利用难度大;底数不清、认定标准不统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等问题,我省率先出台《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推动构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如今,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内容更加丰富,展览形式提质升级,成为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窗口;太行干部学院依托太行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成为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学习太行精神,开展党性教育、干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长治的各个红色景点相互呼应,共同塑造出一张特色鲜明的红色长治名片。

  本报记者要佳



责任编辑:朱娜

用户
纠错
客户端 扫码下载App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