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邓伟强 闫书敏报道 3月8日,山西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两高”报告时发现,“两高”报告在回顾2023年我国司法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分享各地法检单位先进经验时,多处提到山西、点赞山西。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做实行政争议诉源治理”部分中指出,山西等高院研判行政诉讼情况,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审判要牢固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把监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监督贯穿到审判执行全过程各方面。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就是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项有力举措。
2023年10月,省高院连续第10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针对一个个症结,白皮书提出了6条17项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实依法监督、协同治理,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建设。
通过一个案件的办理,推动化解一类案件、治理一类问题,这便是对“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最生动的实践。2023年省高院发布的行政审判十大典型案例中,涉及被诉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登记、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复议以及行政不作为,所涉行政执法领域包括房屋征收、道交管理、市场监管、治安管理、工伤认定等等。
行政案件就是大家口中“民告官”,被认为是最难的诉讼。在李某喜等人在运城市某村承包土地耕种,因机场扩建项目,土地被当地政府征收,但是补偿款尚未付清。李某喜等50余人向政府提出申请未果,分别提起了行政诉讼。
该案时间跨度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何推动纠纷实质化解?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一道难题。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后,法官们赴运城巡回审判,组织双方当事人继续调解,政府负责人提出了解决纠纷的具体意见,原告等人表示满意,当场撤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指出:指导辽宁、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检察机关加强红色资源公益保护,山西、海南、西藏、青海等地检察机关加强石窟寺文物、南海文物、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保护,用法治守护中华文脉。
山西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专项行动,统筹做好对古村落、古建筑、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
云冈石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边部分煤场没有棚建,导致煤尘污染风险隐患。大气中二氧化硫气体和工业粉尘,形成硫酸钙,容易导致风化,危及文物安全。大同市云冈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该案线索,通过提办形式由大同市人民检察院立案,并通过集中公开送达的形式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六个单位送达诉前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各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制定方案,落实整改。已推动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全封闭煤棚建设,实现全封闭式储煤,极大优化了煤矿周边环境质量。此外,大同市检察机关与云冈石窟研究院签署了《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指出:北京、山西、浙江、四川等地检察机关研发公租房违规使用、临时用地到期未复垦、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违法抽取城市地下水等法律监督大数据应用模型,促进系统治理,维护公共利益。
根据法律规定,临时用地应在用地期限届满后一年内完成土地复垦。2020年至2022年,晋城市阳城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10余家企业,临时占用河道保护范围内的100余亩土地,到期后未复垦。该院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督促案涉企业拆除了建筑物,完成了土地复垦。
针对此类问题,阳城县检察院积极构建了临时用地到期未复垦土地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调取临时用地审批数据、土地复垦费交纳退还数据、耕地占用税数据、水土保持补偿费数据、土地行政处罚数据等,挖掘临时用地到期未复垦土地、未缴纳耕地占用税、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违法占地未处罚等四个监督要点。通过数据碰撞,明确辖区未复垦临时用地面积,督促行政机关复垦土地,督促收缴耕地占用税及滞纳金、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推动自然资源、水务、税务等部门建立“农用地保护”工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农用地保护“检察+行政”合力。办理的涉企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案,全力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了检察力量。
责编:王宇
校对:蒋海霞
终审:张云
责任编辑:朱娜